生活

2013年11月11日 星期一

「A」新世代 用手指識朋友

「A」新世代 用手指識朋友 在X、Y、Z世代後,下一個是A?可聽過A世代?在應用軟件包圍下成長的App…



數碼世界成長 App世代知多少

【經濟日報專訊】在X、Y、Z世代後,下一個是A?可聽過App世代?有美國學者推出新著作,提出科技及應用軟件包圍下成長的年輕人為新的App世代,並大談其特性,不妨看看是否熟口熟面?
未滿周歲也懂得玩手機、未入學已對平板電腦玩得爛熟,而升學後更加無時無刻手機不離手。在科技產品及各類應用軟件包圍下成長的新一代,會是怎麼一回事?
新的App世代(App Generation)是否已經出現?提出有關說法的,是來自哈佛大學心理學家Howard Gardner與華盛頓大學信息學院助理教授Katie Davis合著、上月出版的《The App Generation : How Today's Youth Navigate Identity, Intimacy and Imagination in a Digital World》一書。
靠App表達 抗拒面對面交往
兩名學者透過與教育工作者的深入訪談及討論,以及2,000名學生的調查問卷的數據,認為年輕一代在數碼世界中成長,智能產品無所不在、網絡社交及應用程式均對其帶來影響,究竟新的App世代有何特點?
特點一:依靠App表達自我
該書提到以往年輕人要用上不少時間思索及多方面追求自我認知,冀建立自我形象;但社交網站盛行,App世代很早已忙着在網絡上為自己建立公眾認同的形象,以鞏固朋友群、爭取朋友的「讚」,但是否只是重視App的功能而非真正認識自我?作者直指,太依賴應用程式來表達自己以及與人交往並非好事。
特點二:抗拒面對面說話
其次,App世代被指較上一代抗拒與他人面對面說話,寧願透過手機發信息,認為此可降低人與人之間溝通帶來的風險,甚至出現以手機發信息來與伴侶分手。作者Katie Davis指,建立同理心是要看到對方眼睛,學習感同身受,當無法看到對方,只用手機信息通訊,便難看到對方反應。科技讓人與人之間溝通變方便,但質疑此會否令App世代無法學習了解他人情感?
特點三:創意
App世代的創意是否比上一代強?作者對此表示質疑。他們分析1990年至2011年之間大量初中、高中生的視覺藝術和短篇小說作品,發現藝術作品愈趨成熟,圖像創意似乎有所長進,但擁個人風格的文字作品則普遍減少。
作者提到對App世代憂慮不少,擔心各類的應用程式控制年輕人的生活,影響其成長,建議成年人要協助孩子從手機或其他電子科技產品中「逃脫」。
究竟App世代的出現,是好事抑或壞事?兩位學者提出的憂慮,聽來一點不陌生,因為近年對於數碼科技普遍,對年輕人的成長與社交相處的影響已有不少爭議。
去年8月,《時代雜誌》的文章指發手機信息正取代打電話,據《時代》調查,32%受訪美國人寧選擇向好友發手機短訊多於打電話,以省掉閒聊時間。有心理學家便指,手機信息中,說話語氣、表情都消失了,難助年輕人建立社交技巧。另外,還有大量兒童及青少年對手機及其他電子產品過分依賴,所產生的心理及生理問題等大量湧現,都反映各界對「App世代」的擔憂。
脫離現實影響社交 父母頭痛
固然,App世代也有其優勢,自小透過互聯網接觸各類資訊,其駕馭新科技的能力等不容小覷。Howard Gardner的研究中亦指,App世代較上一代對不同事物更包容、更容易接受不同人士,以及與家庭的聯繫更好。
從現實角度出發,如今要新一代少接觸科技,已是不可能任務。早前有英國心理學家指一名7歲的兒童,由出生起累積睇屏幕時間,已差不多達1年。
科技主導的今天,新一代在生活、學習及成長中均不可缺了科技產品,是否難免不了成為App世代?當人人在談論App世代危機,作為父母應思考,如何令子女在科技及網絡世界中不致迷失?透過應用程式與外界接觸的同時,是否要堅持子女應保持在人與人的真實世界,學習成長?如何令他們放下手機或其他電子用品,是父母頭痛也要面對的問題。


數碼科技愈益普遍,對年輕一代的成長與社交生活影響巨大,令人擔憂。(資料圖片)查看相片
數碼科技愈益普遍,對年輕一代的成長與社交生活影響巨大,令人擔憂。(資料圖片)
 





更多經濟日報網站內容, 請登入hket.com





Article from : http://hk.news.yahoo.com/%E6%95%B8%E7%A2%BC%E4%B8%96%E7%95%8C%E6%88%90%E9%95%B7-app%E4%B8%96%E4%BB%A3%E7%9F%A5%E5%A4%9A%E5%B0%91-224528880.html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