生活

2013年10月17日 星期四

教孩子先教自己 管教子女7課題

《教孩子,先教自己》 管教子女七課題


《教孩子,先教自己》 管教子女七課題



(綜合報道)  父母是孩子的一面鏡子,管教孩子先檢視自身,Elsie近來看了一本新書《教孩子,先教自己:給爸媽的7堂親子課》,書中深入淺出講解為人父母的藝術,管教子女看似是單向的模式,實際上是雙向的成長,父母自身的成長、說話方式、情緒和擔憂,也會轉嫁到小孩子身上,從而影響彼此的關係,父母教育子女除了要「愛」,還要加點智慧,才能領悟管教的原則和方法。
Elsie不少朋友都為人父母,他們的苦水總是滔滔不盡,控訴子女不聽話、考試成績欠佳、常常頂撞父母,朋友們都大歎,「已經灌溉全部愛心,卻管教不好子女。」剛巧Elsie就看了新書《教孩子,先教自己:給爸媽的7堂親子課》,此書由台灣知名英語幼教界作家楊玉瑩跟心理諮詢師劉匡偉合著,兩人以對話的形式,寫下給家長的七堂課,包括剖析六大類型父母、拒絕培育「溫室」子女、運用智慧言語、控制壞情緒、接納孩子感受、學習感恩和持續探索教育方法。
  Elsie把此書跟好友分享,得到不少共鳴和贊同,書中指出「孩子的行為,都是複製他們的父母」,又詳述六大類型父母包括:「包辦型」、「溺愛型」、「專制型」、「菁英型」、「放任型」和「智慧型」,以及講解不同類型的父母將教養出何種孩子。好友Lucy笑言,「我想香港有不少『混合型』家長,卻偏偏少了智慧,才衍生出『怪獸家長』,而在不適當的管教下,孩子又埋下品性弱點,造成惡性循環。」
  作者楊玉瑩育有一兒一女,她自認是「專制型」父母,為子女安排好一切,經常對兒女發號施令,她的不安全感源至小時候的經歷,楊玉瑩坦言,社會競爭激烈,升學壓力沉重,父母都拼命為孩子鋪路,最後只偏重成績,卻忽略孩子的品德和個性。劉匡偉則勸說,要培育品學兼優的孩子,就要成為「智慧型父母」,並做到「在安全範圍內尊重孩子的選擇,不替孩子做決定,他們讓孩子犯錯,並且理解孩子的情緒」。
  Elsie以前是「廿四孝媽媽」,事事為子女安排妥當,女兒小時候經常漏帶功課回校,便立即幫她送去,後來女兒變得依賴,還習慣推卸責任,最後Elsie還是狠下心來,讓女兒嘗試受罰,她才明白到爸媽不會幫她承擔,女兒懂得思考對錯,跨出成長的一步。作者劉匡偉在書中也強調,「智慧地放手就是讓孩子從經歷中學會獨立思考並為自己負責」,讓孩子學習「內控力」。
  Elsie相信不少家長都覺得,管教子女很勞心吃力,何不轉個角度看,家長應先教自己,作子女的良好榜樣,而非埋怨子女教而不善,書中列出負面的管教方法,譬如命令、比較、恐嚇、賄賂等,相應使孩子衍生抵抗、怨恨、害怕、欲望等情緒,相反家長以正面的態度和說話表達意見,如命令孩子「去寫作業」轉變為「你寫完了作業,我們可以出外玩一會」,既給予空間孩子管理自己,家長也可以溫柔地堅持原則,從而達到正面的管教效果。
  父母的愛需要調味,讓孩子感受成長滋味,家長的溺愛把子女當成「溫室小花」,患上「公主、王子病」的香港小孩很普遍,父母保護子女乃是天性,然而過猶不及卻引起反效果。Elsie的兒子對金錢很「慷慨」,月初便花光零用錢,他便會向姊姊借錢,姊姊看見弟弟一臉哀求,總忍不着借給他,Elsie丈夫知道後,就頒下禁令「不能借錢給弟弟」,兒子「捱窮」後,便知道用錢要審慎,更學會精打細算。
  Elsie認同書中寫道「愛裏加點苦:讓孩子親身去摸索,經歷挫折與失敗」,父母的角色不是「保鏢」,而是人生的導遊,為孩子指引正確的方向,家庭教育給孩子打開根基,容許孩子今天跌倒,他日走得更順利,劉匡偉也提到「成長總是要付出代價的。孩子們小時候付出較小的代價,年齡愈大,他所要做決定也愈大,代價也愈大。」
  父母當然愛護孩子,孩子犯錯也感心痛,然而盲目的責罵或保護,也是無補於事,劉匡偉還建議父母,「愛裏加點酸」,家長先要學會控制情緒,再思考如何處理子女的問題,為孩子樹立處理情緒的好榜樣;而愛在甜味中,就是理解並接納孩子的想法和行為,家長讓孩子學習思考;而愛在辣味中,父母就要讓孩子承擔後果,體驗真實的生活,從小培養一顆責任心。
  Elsie覺得,父母管教子女除了付出愛,還要善用智慧,扶助孩子面對人生的困惑和挫折。
  若有任何家長關心的話題,歡迎報料。傳真:2798 2688。










Article from : http://hk.news.yahoo.com/%E6%95%99%E5%AD%A9%E5%AD%90-%E5%85%88%E6%95%99%E8%87%AA%E5%B7%B1-%E7%AE%A1%E6%95%99%E5%AD%90%E5%A5%B3%E4%B8%83%E8%AA%B2%E9%A1%8C-214850447.html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