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綜合報道)(星島日報報道)來港就讀「港漂」人數至一七年料攀升至七萬,有擔憂指大學濫招生恐變「雙非」事件翻版,但似無阻港府吸納內地人才來港就業及增強競爭力,近年更通過多項政策不斷引入各類人才,惟部分人來港後,發現打工創業均難展所長,更因樓價高企、買樓須付雙倍印花稅,令安居樂業難上加難。有內地人才慨歎,留港發展前景黯淡,選擇返回內地,與香港說再會。
雖然政府視創新科技為六大產業之一,但曾在港從事資訊科技行業七年的陳建峰表示,近年內地互聯網企業快速成長,而本港資訊科技公司多負責後勤工序,令其「廢了一半武功」,技術及能力提升上,難敵內地行家,因此去年中旬辭職離港,轉行在深圳開設金融諮詢公司,從頭做起,「港府希望引進人才『金雞下蛋』,但我們來了才發現,這裏沒有『窩』!」
打工不見前景,創業亦遇阻力。前年初來港的Denvy,現在大型電訊公司技術部門任職,他指出,不少本港公司的技術研發部門,先後遷往內地,本地程序員(programmer)工作多年,也難有機會參與研發,慨歎留港發展前景有限,毅然辭職創業,惟籌劃多時卻發現難負擔高昂租金與人工,他只有無奈作罷。
面對發展瓶頸,同樣從事資訊科技業的Austin亦深有同感。他○九年來港工作不久,即發現升職空間小,因此另謀出路,在深圳開設電子產品代理店鋪,當作香港工作以外的「副業」,目前店鋪盈利可觀,卻慨歎來港尋求事業新發展的初衷背道而馳,「現在變成在內地賺錢,在這裏生活!」
房屋問題亦令「優才」大受困擾。建築師Ken來港未滿七年,工作尚算滿意,正當計畫置業安居時,政府出台穩定樓市辣招,他惟有忍痛支付五十萬元的雙倍印花稅買樓,深感人才政策言之無物,「我們憑專業技術來港,一直納稅,不會申請公屋、佔用資源,結果還被歧視,是否要檢討人才政策?」
早已成為本港永久居民的宋東,在港創辦新能源公司,又在深圳建廠,還為本港政黨擔任智囊,出謀獻策。但他不滿的說,「優才」缺乏社會支援,「未成為永久居民,就是二等公民!」寄語後輩只能不斷提升個人能力,堅強面對生活逆境。
香港優才與專才協會主席駱勇亦感言,「優才」經入境處審批來港後,等同「無政府狀態」缺乏關注,因此成立協會聚集「優才」共同發聲,如早前曾致函政府,請求豁免「優才」買樓時繳交雙倍印花稅,希望政府可接納建議,令他們在港安居樂業。
Article from :http://hk.news.yahoo.com/%E6%B8%AF%E6%BC%82-%E5%84%AA%E6%89%8D%E5%AF%A7%E8%BF%94%E5%85%A7%E5%9C%B0%E7%99%BC%E5%B1%95-215628446.html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